
《道德经》,又称《德道经》《道德真经》《老子》《五千言》《老子五千文》,
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,对传统哲学、科学、政治、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。
其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,主张无为而治、道法自然,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。
老子,姓李名耳,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、道家学派创始人,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。
在道教中,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。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。

《道德经》分上下两篇,原文上篇《德经》、下篇《道经》,不分章。后改为《道经》37章在前,第38章之后为《德经》,并分为81章。
文本以哲学意义之“道德”为纲宗,论述修身、治国、用兵、养生之道,而多以政治为旨归,乃所谓“内圣外王”之学,文意深奥,包涵广博,被誉为“中华文化之源”和“万经之王”。
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,《道德经》是除了《圣经》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。
哲学上,“道”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,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,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。
伦理上,老子之道主张纯朴、无私、清静、谦让、贵柔、守弱、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。
政治上,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,不生事扰民,对外和平共处,反对战争与暴力。
这三个层面构成了《道德经》的主题,
同时也使得《道德经》一书在结构上经由“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”的逻辑层层递进,
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,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。
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