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译文]
上士听了道的理论,努力去实行;中士听了道的理论,将信将疑;下士听了道的理论,哈哈大笑。不被嘲笑,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。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:光明的道好似暗昧;前进的道好似后退;平坦的道好似崎岖;崇高的德好似峡谷;广大的德好像不足;刚健的德好似怠惰;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。最洁白的东西,反而含有污垢;最方正的东西,反而没有棱角;最大的声响,反而听来无声无息;最大的形象,反而没有形状。道幽隐而没有名称,无名无声。只有“道”,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。
[注释]
1、建言:立言。
2、夷道若纇:夷,平坦;纇,崎岖不平、坎坷曲折。
3、大白若辱:辱,黑垢。一说此名应在“大方无隅”一句之前。
4、建德若偷: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。偷,意为惰。
5、质真若渝:渝,变污。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。
6、大方无隅:隅,角落、墙角。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。
7、善贷且成:贷,施与、给予。引伸为帮助、辅助之意。此句意为:道使万物善始善终,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
有志也。
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,不笑不足以为道。故建言有之:
建犹立也。
明道若昧,
光而不耀。
进道若退,
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
夷道若颣,
颣,土内也。大夷之道,因物之性,不执平以割物,其平不见,乃更反若颣土内也。
上德若谷,
不德其德,无所怀也。
太白若辱,
知其白,守其黑,大白然后乃得。
广德若不足,
广德不盈,廓然无形,不可满也。
建德若偷,
偷,匹也。建德者,因物自然,不立不施,故若偷匹。
质真若渝,
质真者,不矜其真,故渝。
大方无隅,
方而不割,故无隅也。
大器晚成,
大器成,天下不持全别也。故必晚成也。
大音希声,
听之不闻名曰希,不可得闻之音也。有声则有分,有分则不宫而商矣。分则不能统众,故有声者非大音也。
大象无形,
有形则有分,有分者不温则炎,不炎则寒,故象而形者,非大象。
道隐无名。夫唯道,善贷且成。
凡此诸善,皆是道之所成也。在象则为大象,而大象无形。在音则为大音,而大音希声。物以之成,而不见其成形,故隐而无名也。贷之非唯供其乏而已,一贷之则足以永终其德,故曰善贷也。之不加机匠之裁,无物而不济其形,故曰善成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;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;下士聞道,大笑之。不笑不足以為道。
道非形,不可見。非聲,不可聞。不先知萬物之妄,廓然無蔽,卓然有見,未免於不信也。故下士聞道,以為荒唐謬悠而笑之。中士聞道,與之存亡出沒而疑之。惟了然見之者,然後勤行服膺而不怠。孔子曰:語之而不惰者,其回也?與斯所謂上士也哉。
建言有之:
建,立也。古之立言者有是說,而老子取之下之所陳者是也。
明道若昧,
無所不照,而非察也。
進道若退,
若止不行,而天下之速者莫之或先也。
夷道若類,
或夷或類,所至則平,而未嘗削也。
上德若谷,
上德不德,如谷之虛也。
大白若辱,
使白而不受汙,此則不潔不屑之士,而非聖人也。
廣德若不足,
廣大而不可復加,則止於此而已,非廣也。
建德若偷,
因物之自然而無所立者,外若偷惰,而實建也。
質真若渝,
體性抱神,隨物變化,而不失其真者,外若渝也。
大方無隅,
全其大方,不小立圭角也。
大器晚成,
器大,不可近用也。
大音希聲,
非耳之所得聞也。
大象無形,
非目之所得見也。
道隱無名。夫惟道,善貸且成。
道之所遇,無所不見,凡此十二者,皆道之見於事者也。而道之大全則隱於無名,惟其所遇,推其有餘以貸不足,物之賴之以成者如此。
[译文]
道是独一无二的,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,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,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。万物背阴而向阳,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。人们最厌恶的就是“孤”、“寡”、“不谷”,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。所以一切事物,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;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。别人这样教导我,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。强暴的人死无其所。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。
[注释]
1、一: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,即道是绝对无偶的。
2、二:指阴气、阳气。“道”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。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“道”。因此,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“一”中。
3、三: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,进而生成万物。
4、负阴而抱阳:背阴而向阳。
5、冲气以为和:冲,冲突、交融。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,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。
6、孤、寡、不谷: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。
7、教父:父,有的学者解释为“始”,有的解释为“本”,有的解释为“规矩”。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人之所恶,唯孤寡不谷、而王公以为称。故物或损之而益,或益之而损。
万物万形,其归一也。何由致一?由於无也。由无乃一,一可谓无。已谓之一,岂得无言乎?有言有一,非二如何?有一有二,遂生乎三。从无之有,数尽乎斯,过此以往,非道之流。故万物之生,吾知其主,虽有万形,冲气一焉。百姓有心,异国殊风,而得一者,王侯主焉。以一为主,一何可舍?愈多愈远,损则近之,损之至尽,乃得其极。既谓之一,犹乃至三,况本不一,而道可近乎?损之而益,岂虚言也。
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,
我之非强使人从之也,而用夫自然,举其至理,顺之必吉,违之必凶。故人相教,违之必自取其凶也,亦如我之教人勿违之也。
强梁者不得其死。吾将以为教父。
强梁则必不得其死。人相教为强梁,则必如我之教人不当为强梁也。举其强梁不得其死以教耶?若云顺吾教之铃吉也,故得其违教之徒,适可以为教父也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。
夫道非一非二,及其與物為偶,道一而物不一,故以一名道,然而道則非一也。一與一為二,二與一為三,自是以往,而萬物生。雖有萬不同,而莫不負陰抱陽,沖氣以為和者,蓋物生於三,而三生於一,理之自然也。
人之所惡,惟孤寡不穀,而王公以為稱。
世之人不知萬物之所自生,莫不賤寡小而貴眾大。然王公之尊,而自稱孤寡不穀,古之達者,蓋已知之矣。
物或損之而益,或益之而損。人之所教,亦我義教之。強梁者,不得其死。吾將以為教父。
世以柔弱為損,強梁為益,不知其非也。故將使天下之教者,皆以此教之日:不見強梁者之不得其死乎?強梁,妄之極也。人知強梁之不免於死,則知妄之不可為;知妄之不可為,而後可與語道矣。故日吾將以為教父。
[译文]
天下最柔弱的东西,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;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。我因此认识到“无为”的益处。“不言”的教导,“无为”的益下,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。
[注释]
1、驰聘:形容马奔跑的样子。
2、无有入无间: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。无有:指不见形象的东西。
3、希:一本作“稀”,稀少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,
气无所不入,水无所不出於经。
无有入无间,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。
虚无柔弱,无所不通。无有不可穷,至柔不可折。以此推之,故知无为之有益也。
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。無有入於無問,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。
以堅御堅,不折則碎;以柔御堅,柔亦不糜,堅亦不病。求之於物,則水是也。以有入有,捍不相受;以無入有,無未嘗勞,有未嘗覺。求之於物,則鬼神是也。是以聖人唯能無為,故能役使眾強,出入群有。
不言之教,無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
[译文]
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?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?获取和丢失相比,哪一个更有害?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;过于积敛财富,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。所以说,懂得满足,就不会受到屈辱;懂得适可而止,就不会遇见危险;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。
[注释]
1、多:轻重的意思;货,财富。
2、得:指名利;亡,指丧失性命;病,有害。
3、甚爱必大费:过于爱名就必定要付出很大的耗费。
4、多藏必厚亡:丰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。
5、知足不辱:今本没有“故”字,据帛书补之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名与身孰亲?
尚名好高,其身又疏。
身与货孰多?
贪货无厌,其身必少。
得与亡孰病?
得多利而亡其身,何者为病也?
是故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。
甚爱不与物通,多藏不与物散。求之者多,攻之者众,为物所病,故大费厚亡也。
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名與身執親?身與貨孰多?
先身而後名,貴身而賤貨,猶未為忘我也。夫忘我者,身且不有,而況於名與貨乎?然貴以身為天下,非忘我不能。故使天下知名之不足親,貨之不足多,而後知貴身,知貴身,而後知忘我,此老子之意也。
得與亡孰病?
不得者以亡為病,及其既得而息失,則病又有甚於亡者。惟齊有無,均得喪,而後無病也。
是故甚愛必大費,多藏必厚亡。
愛之甚,則几可以求之者無所不為,能無費乎?藏之多,則攻之者叉眾,能無亡乎?
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
[译文]
最完满的东西,好似有残缺一样,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;最充盈的东西,好似是空虚一样,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。最正直的东西,好似有弯曲一样;最灵巧的东西,好似最笨拙的;最卓越的辩才,好似不善言辞一样。清静克服扰动,赛冷克服暑热。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。
[注释]
1、大成:最为完满的东西。
2、冲:虚,空虚。
3、屈:曲。
4、讷:拙嘴笨舌。
5、静胜躁,寒胜热:清静克服扰动,寒冷克服暑热。
6、正:通“政”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;
随物而成,不为一象,故若缺也。
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
大盈充足,随物而兴,无所爱矜,故若冲也。
大直若屈,
随物而直,直不在一,故若屈也。
大巧若拙,
大巧因自然以成器,不造为异端,故若拙也。
大辩若讷。
大辩因物而言,己无所造,故若讷也。
躁胜寒,静胜热,清静为天下正。
躁罢然后胜寒,静无为以胜热,以此推之,则清静为天下正也。静则全物之真,躁则犯物之性,故唯清静乃得如上诸大也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;大盈若沖,其用不窮。
天下以不缺為成,故成鈴有弊。以不虛為盈,故盈叉有窮。聖人要於大成而不卹其缺,期於大盈而不惡其沖,是以成而不弊,盈而不窮也。
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辯若訥。
直而不屈,其直叉折;循理而行,雖曲而直。巧而不拙,其巧叉勞;付物自然,雖拙而巧。辮而不訥,其辮鈴窮;因理而言,雖訥而辮。
躁勝寒,靜勝熱,清淨為天下正。
成而不缺,盈而不沖,直而不屈,巧而不拙,辯而不訥,譬如躁之不能靜,靜之不能躁耳。夫躁能勝寒而不能勝熱,靜能勝熱而不能勝寒,皆滯於一偏,而非其正也。唯泊然清淨,不染於一,非成非缺,非盈非沖,非直非屈,非巧非拙,非辮非訥,而後無所不勝,可以為天下正矣。
[译文]
治理天下合乎“道”,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,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。治理天下不合乎“道”,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,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。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,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。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,永远是满足的。
[注释]
1、却:屏去,退回。
2、走马以粪:粪,耕种,播种。此句意为用战马耕种田地。
3、戎马:战马。
4、生于效:指牝马生驹于战地的郊外。
5、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: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,是永远满足的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粪;
天下有道,知足知止,无求於外,各修其内而已,故却走马以治田粪也。
天下无道,戎马生於郊。
贪欲无厌,不修其内,各求於外,故戎马生於郊也。
祸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,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天下有道,卻走馬以糞。
天下各安其分,則不爭而自治,故卻走馬而糞田。
天下無道,戎馬生於郊。罪莫大於可欲,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。
以其可欲者示人,固有罪矣,而不足其足者,其禍又甚。所欲必得者,其咎最大。匹夫有一於身,患必及之。侯王而為是,則戎馬之所自起也。
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
知足者,所遇而足,故無不足也。
[译文]
不出门户,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;不望窗外,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。他向外奔逐得越远,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。所以,有“道”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,不窥见而能明了“天道”,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。
[注释]
1、窥牖:窥,从小孔隙里看;牖,音you,窗户。
2、天道: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。
3、不见而明:一本作“不见而名”。此句意为不窥见而明天道。
4、不为:无为、不妄为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不出户,知天下;不窥牖,见天道。
事有宗而物有主,途虽殊而同归也,虑虽百而其致一也。道有大常,理有大致,执古之道,可以御今。虽处於今,可以知古始,故不出户窥牖而可知也。
其出弥远,其知弥少。
无在於一,而求之於众也。道视之不可见,听之不可闻,搏之不可得,如其知之,不须出户。若其不知,出愈远愈迷也。
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名,
得物之致,故虽不行,而虑可知也。识物之宗,故虽不见,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。
不为而成。
明物之性,因之而已。故虽不为,而使之成矣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不出戶,知天下;不窺牖,見天道。其出彌遠,其知彌少。
性之為體,充遍宇宙,無遠近古今之異。古之聖人,其所以不出戶牖而無所不知者,特其性全故耳。世之人為物所蔽,性分於耳目,內為身心之所紛亂,外為山河之所障塞,見不出視,聞不出聽,戶牖之微,能蔽而絕之,不知聖人復性而足,乃欲出而求之,是以彌遠而彌少也。
是以聖人不行而知,不見而名,不為而成。
性之所及,非特能知能名而已,蓋可以因物之自然,不勞而成之矣。
[译文]
求学的人,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;求道的人,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。减少又减少,到最后以至于“无为”的境地。如果能够做到无为,即不妄为,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。治理国家的人,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,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,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。
[注释]
1、为学日益:为学,是反映探求外物的知识。此处的“学”当指政教礼乐。日益:指增加人的知见智巧。
2、为道日损:为道,是通过冥想或体验的途径,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“道”。此处的“道”,指自然之道,无为之道。损,指情欲文饰日渐泯损。
3、无为而无不为:不妄为,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。
4、取:治、摄化之意。
5、无事:即无扰攘之事。
6、有事:繁苛政举在骚扰民生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为学日益,
务欲进其所能,益其所习。
为道日损。
务欲反虚无也。
损之又损,以至於无为,无为而无不为。
有为则有所失,故无为乃无所不为也。
取天下常以无事,
动常因也。
及其有事,
自己造也。
不足以取天下。
失统本也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為學日益,
不知道而務學,聞見日多,而無以一之,未免為學者也。孔子曰:多聞,擇其善者而從之。多見而識之,知之次也。
為道日損。
苟一日知道,顧視萬物,無一非妄,去妄以求復性,而性實無幾。孔子謂子貢曰:賜也,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歟?曰:然,非歟?曰:非也,予一以貫之。
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為,無為而無不為。
去妄以求復性,可謂損矣。而去妄之心猶存,及其兼忘此心,純性而無餘,然後無所不為,而不失於無為矣。
取天下常以無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
人皆有欲取天下之心,故造事而求之,心見於外,而物惡之,故終不可得。聖人無為,故無事,其心見於外,而物安之,雖不取天下,而天下歸之矣。
[译文]
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,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。对于善良的人,我善待于他;对于不善良的人,我也善待他,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,从而使人人向善。对于守信的人,我信任他;对不守信的人,我也信任他,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,从而使人人守信。有道的圣人在其位,收敛自己的欲意,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。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,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。
[注释]
1、常无心:一本作无常心。意为长久保持无私心。
2、德:假借为“得”。
3、歙:音Xi ,意为吸气。此处指收敛意欲。
4、浑其心:使人心思化归于浑朴。
5、百姓皆注其耳目:百姓都使用自己的智谋,生出许多事端。
6、圣人皆孩之: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纯真质朴的状态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心为心。
动常因也。
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
各因其用,则善不失也。
德善。
无弃人也。
信者吾信之,不信者吾亦信之,德信。圣人在天下歙歙,为天下浑其心,百姓皆注其耳目,
各用聪明。
圣人皆孩之。
皆使和而无欲,如婴兄也。夫天地设位,圣人成能,人谋鬼谋,百姓与能者。能者与之,资者取之,能大则大,资贵则贵,物有其宗,事有其主。如此则可冕旒充目而不惧於欺,黈纩塞耳而无戚慢,又何为劳一身之聪明,以察百姓之情哉。夫以明察物,物亦竞以其明应之。以不信察物,物亦竞以不信应之。夫天下之心不必同,其所应不敢异,则莫肯用其情矣。甚矣,害之大也,莫大於用其明矣。夫在智则人与之讼,在力则人与之争。智不出於人,而立乎讼地则穷矣;力不出於人,而立乎争地则危矣。未有能使人无用其智力乎己者也,如此则己以一敌人,而人以千万敌己也。若乃多其法纲,烦其刑罚,塞其径路,攻其幽宅,则万物失其自然,百姓丧其手足。鸟乱於上,鱼乱於下,是以圣人之於天下,歙歙焉心无所主也,为天下浑心焉,意无所适莫也。无所察焉,百姓何避?无所求焉,百姓何应?无避无应,则莫不用其情矣。人无为,舍其所能而为其所不能,舍其所长而为其所短。如此则言者言其所知,行者行其所能,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,吾皆孩之而已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聖人無常心,以百姓心為心。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德善矣;信者吾信之,不信者吾亦信之,德信矣。
虛空無形,因萬物之形以為形,在方為方,在圓為圓,如使空自有形,則何以形萬物哉?是以聖人無心,因百姓之心以為心,無善不善皆善之,無信不信皆信之。善不善在彼,而吾之所以善之者,未嘗渝也,可謂德善矣。信不信在彼,而吾之所以信之者,未嘗變也,可謂德信矣。不然,善善而棄不善,信信而棄不信,豈所謂常善救人,故無棄人哉。
聖人之在天下,喋慄為天下渾其心,百 姓皆注其耳目,聖人皆孩之。
天下善惡信偽,方各自是以相非相賊,不知所定。聖人憂之,故喋喋為天下渾其心,無善惡,無信偽,皆以一待之。彼方注其耳目,以觀聖人之予奪,而吾一以嬰兒遇之,於善無所喜,於惡無所嫉。夫是以善者不矜,惡者不慍,釋然皆化,而天下始定矣。
[译文]
人始出于世而生,最终入于地而死。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;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;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,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,也占十分之三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奉养太过度了。据说,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,在陆地上行走,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,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。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,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,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。
[注释]
1、出生入死:出世为生,入地为死。一说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。
2、生之徒:徒,应释为类。生之徒即长寿之人。
3、十有三:十分之三。
4、死之徒:属于夭折的一类。
5、人之生,动之于死地:此句意为人本来可以长生的,却意外地走向死亡之路。
6、生生之厚:由于求生的欲望太强,营养过剩,因而奉养过厚了。
7、摄生者:摄生指养生之道,即保养自己。
8、兕:音si ,属于犀牛类的动物。
9、入军不被甲兵:战争中不被杀伤。
10、无死地:没有进入死亡范围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出生入死,
出生地,入死地。
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,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。夫何故?以其生生之厚。盖闻善摄生者,陆行不遇兕虎,入军不被甲兵。兕无所投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。夫何故?以其无死地。
十有三,犹云十分有三分。取其生道,全生之极,十分有三耳。取死之道,全死之极,十分亦有三耳。而民生生之厚,更之无生之地焉。善摄生者,无以生为生,故无死地也。器之害者,莫甚乎兵。兽之害者,莫甚乎兕虎。而令兵戈无所容其锋刃,虎兕无所措其爪角,斯诚不以欲累其身者也,何死地之有乎?夫蚖蟺以渊为浅,而凿穴其中;鹰鹯以山为卑,而增巢其上。矰缴不能及,网罟不能到,可谓处於无死地矣。然而卒以甘饵,乃入於无生之地,岂非生生之厚乎?故物苟不以求离其本,不以欲渝其真,虽入军而不害,陆行而不可犯也。赤子之可则而贵,信矣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出生入死,
性無生死,出則為生,入則為死。
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,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。
用物取精以自滋養者,生之徒也。聲色臭味以自戕賊者,死之徒也。二者既分生死之道矣。吾又知作而不知休,知言而不知默,知思而不知忘,以趣於盡,則所謂動而之死地者也。生死之道以十言之,三者各居其三矣,豈非生死之道九,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乎?不生不死,則《易》所謂寂然不動者也。老子言其九,不言其一,使人自得之,以寄無思無為之妙也。
夫何故?以其生生之厚。
有生則有死,故生之徒,則死之徒也。人之所賴於生者厚,則死之道常十九。
蓋聞善攝生者,陸行不遇兕虎,入軍不被甲兵。兕無所投其角,虎無所措其爪,兵無所容其刃。夫何故?以其無死地。
至人常在不生不死中,生地且無,焉有死地哉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