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译文]
道生成万事万物,德养育万事万物。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,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。故此,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。道之所以被尊崇,德所以被珍贵,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,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,顺其自然。因而,道生长万物,德养育万物,使万物生长发展,成熟结果,使其受到抚养、保护。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,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,导引万物而不主宰,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。
[注释]
1、势:万物生长的自然环境。一说:势者,力也;一说,对立。
2、莫之命而常自然:不干涉或主宰万物,而任万物自化自成。
3、亭之毒之:一本作成之熟之。
4、养:爱养、护养。
5、覆:维护、保护。
6、玄德:即上德。它产生万物而不居为己有,养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。
物生而后畜,畜而后形,形而后成。何由而生?道也。何得而畜?德也。何由而形?物也。何使而成?势也。唯因也,故能无物而不形。唯势也,故能无物而不成。凡物之所以生,功之所以成,皆有所由。有所由焉,则莫不由乎道也。故推而极之,亦至道也。随其所因,故各有称焉。
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
道者,物之所由也。德者,物之所得也。由之乃得,故曰不得不失。尊之则害,不得不贵也。
道之尊,德之贵,夫莫之命常自然。
命并作爵。
故道生之,德畜之,长之育之,亭之毒之,养之覆之。
谓成其实,各得其庇荫,不伤其体矣。
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
为而不有。
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
有德而不知其主也,出乎幽冥,故谓之玄德也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勢成之。
道者萬物之母,故生萬物者道也。及其運而為德,牧養群衆而不辭,故畜萬物者德也。然而道德則不能自形,因物而後形見。物則不能自成,遠近相取,剛柔相交,積而為勢,而後興亡治亂之變成矣。
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。
形雖由物,成雖由勢,而非道不生,非德不畜。是以尊道而貴德,尊如父兄,貴如侯王,道無位而德有名故也
道之尊,德之貴,夫莫之爵而常自然。
恃爵而後尊貴者,非實尊貴也。
故道生之畜之,長之育之,成之熟之,養之覆之。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,是謂玄德。
[译文]
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,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。如果知道根源,就能认识万物,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,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,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。塞住欲念的孔穴,闭起欲念的门径,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。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,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,终身都不可救治。能够察见到细微的,叫做“明”;能够持守柔弱的,叫做“强”。运用其光芒,返照内在的明,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,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“常道”。
[注释]
1、始:本始,此处指“道”。
2、母:根源,此处指“道”。
3、子:派生物,指由“母”所产生的万物。
4、塞其兑,闭其门:兑,指口,引伸为孔穴;门,指门径。此句意为:塞住嗜欲的孔穴,闭上欲念的门径。
5、勤:劳作。
6、开其兑,济其事:打开嗜欲的孔穴,增加纷杂的事件。
7、见小曰明:小,细微。能察见细微,才叫做“明”
8、强:强健,自强不息。
9、用其光,复归其明:光向外照射,明向内透亮。发光体本身为“明”,照向外物为光。
10、无遗身殃:不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灾祸。
11、袭常:袭承常道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。
善始之,则善养畜之矣。故天下有始,则可以为天下母矣。
既知其母,复知其子;既知其子,复守其母,没其不殆。
母,本也。子,末也。得本以知末,不舍本以逐末也。
塞其兑,闭其门,
兑,事欲之所由生。门,事欲之所由从也。
终身不勤;
无事永逸,故终身不勤也。
开其兑,济其事,终身不救。
不问其原而济其事,故虽终身不救。
见小曰明,守柔曰强。
为治之功不在大。见大不明,见小乃明。守强不强,守柔乃强也。
用其光,
显道以去民迷。
复归其明。
不明察也。
无遗身殃,是谓习常。
道之常也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天下有始,以為天下母。
無名,天地之始;有名,萬物之母。道方無名,則物之所資始也,及其有名,則物之所資生也。故謂之始,又謂之母。其子則萬物也。
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;既知其子,復守其母,沒身不殆。
聖人體道以周物,譬如以母知子,了然無不察也。雖其智能周之,然而未嘗以物忘道,故終守其母也。
塞其兌,閉其門,終身不勤。開其兌,濟其事,終身不救。
天下皆具此道,然常息忘道而徇物。目悅於色,耳悅於聲,開其悅之之心,而以其事濟之,是以終身陷溺而不能救。夫聖人之所以終身不動者,唯塞而閉之,未嘗出而徇之也。
見小日明,
悅之為害,始小而浸大。知小之將大而閉之,可謂明矣。
守柔日強。
趨其所悅而不顧,自以為強,而非強也。唯見悅而知畏之者,可謂強矣。
用其光,復歸其明,無遺身殃,是謂襲常。
世人開其所悅以身徇物,往而不反。聖人塞而閉之,非絕物也,以神應物,用其光而已,身不與也。夫耳之
能聽,目之能視,鼻之能嗅,口之能嘗,身之能觸,心之能思,皆所謂光也。蓋光與物接,物有去而明無損,是以應萬變而不窮,殃不及於其身,故其常性湛然相襲而不絕矣。
[译文]
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认识,在大道上行走,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。大道虽然平坦,但人君却喜欢走邪径。朝政腐败已极,弄得农田荒芜,仓库十分空虚,而人君仍穿着锦绣的衣服,佩带着锋利的宝剑,饱餐精美的饮食,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,这就叫做强盗头子。这是多么无道啊!
[注释]
1、我:我,指有道的圣人。老子在这里托言自己。
2、介然有知:介,微小。微有所知,稍有知识。
3、施:邪、斜行。
4、夷:平坦。
5、人:指人君,一本作“民”。
6、径:邪径。
7、朝甚除:朝政非常败坏。一说宫殿很整洁。
8、厌饮食:厌,饱足、满足、足够。饱得不愿再吃。
9、盗竽:竽又作夸。即大盗、盗魁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使我介然有知,行於大道,唯施是畏。
言若使我可介然有知,行大道於天下,唯施为之是畏也。
大道甚夷,而民好径。
言大道荡然正平,而民犹尚合之而不由,好从邪径,况复施为以塞大道之中乎?故曰大道甚夷,而民好径。
朝甚除,
朝,宫室也。除,絜好也。
田甚芜,仓甚虚。
朝甚除,则田甚芜,仓甚虚。设一而众害生也。
服文彩,带利剑,厌饮食,财货有余,是谓盗夸,非道也哉。
凡物不以其道得之,则皆邪也,邪则盗也。夸而不以其道得之,窃位也。故举非道以明,非道则皆盗夸也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使我介然有知,行於大道,唯施是畏。
體道者無知、無行、無所施設,而物自化。今介然有知而行於大道,則無所施設建立,非其自然有足畏者矣。
大道甚夷,民甚好徑。
大道夷易,無有險阻,世之不知者,以為迂緩,而好徑以求捷。故凡合其自然而有所施設者,皆欲速者也。
朝甚除,田甚蕪,倉甚虛。服文釆,帶利劍,厭飲食,貨財有餘,是謂盜夸。非道也哉。
俗人昭昭,我獨若昏;俗人察察,我獨悶悶。豈復飾末廢本以施設為事,夸以誨盜哉?
[译文]
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,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,如果子孙能够遵循、守持这个道理,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。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,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;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,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;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,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;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,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;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,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。所以,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;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;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;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。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?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。
[注释]
1、抱:抱住、固定、牢固。
2、子孙以祭祀不辍:辍,停止、断绝、终止。此句意为:祖祖孙孙都能够遵守“善建”、“善抱”的道理,后代的香火就不会终止。
3、长:尊崇。
4、邦:一本作“国”。
5、故以身观察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:以自身察看观照别人;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;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善建不拔,
固其根而后营其末,故不拔也。
善抱者不脱,
不贪於多,齐其所能,故不脱也。
子孙以祭祀不辍。
子孙传此道以祭祀,则不辍也。
修之於身,其德乃真;修之於家,其德乃余;
以身及人也。修之身则真,修之家则有余。修之不废,所施转大。
修之於乡,其德乃长;修之於国,其德乃丰;修之於天下,其德乃普。故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,以国观国,
彼皆然也。
以天下观天下。
以天下百姓心,观天下之道也。天下之道逆顺吉凶,亦皆如人之道也。
吾何以知天下然哉?以此。
此,上之所云也。言吾何以得知天下乎,察己以知之,不求於外也。所谓不出户,以知天下者也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脫,子孫祭祀不輟。
世豈有建而不拔,抱而不脫者乎?惟聖人知性之真,審物之妄,捐物而脩身,其德充積,實無所立而其建有不可拔者,實無所執而其抱有不可脫者,故至其子孫,猶以祭祀不輟也。
修之身,其德乃真;修之家,其德乃餘;修之鄉,其德乃長;修之國,其德乃豐;修之天下,其德乃普。
身既修,推其餘以及外,雖至於治天下可也。
故以身觀身,以家觀家,以鄉觀鄉,以國觀國,以天下觀天下。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?以此。
天地外者,世俗所不見矣,然其理可推而知也。修身之至,以身觀身,以家觀家,以鄉觀鄉,以國觀國,皆吾之所及知也,然安知聖人以天下觀天下,不若吾之以身觀身乎?豈身可以身觀,而天下獨不可以天下觀乎?故曰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,以此。言亦以身知之耳。
[译文]
道德涵养浑厚的人,就好比初生的婴孩。毒虫不螫他,猛兽不伤害他,凶恶的鸟不搏击他。他的筋骨柔弱,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。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,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,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。他整天啼哭,但嗓子却不会沙哑,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。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“常”,知道“常”的叫做“明”。贪生纵欲就会遭殃,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。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,这就叫不合于“道”,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。
[注释]
1、毒虫:指蛇、蝎、蜂之类的有毒虫子。
2、螫:毒虫子用毒刺咬人。
3、据:兽类用爪、足年攫取物品。
4、攫鸟:用脚爪抓取食物的鸟,例如鹰隼一类的鸟。
5、搏:鹰隼用爪击物。
6、朘作:婴孩的生殖器勃起。朘,男孩的生殖器。
7、嗄:噪音嘶哑。
8、知和曰常:常指事物运作的规律。和,指阴阳二气合和的状态。
9、益生:纵欲贪生。
10、祥:这里指妖祥、不祥的意思。
11、强:逞强、强暴。
12、壮:强壮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含德之厚,比於赤子,蜂虿虺蛇不螫,猛兽不据,攫鸟不搏。
赤子无求无欲,不犯众物,故毒虫之物无犯之人也。含德之厚者,不犯於物,故无物以损其全也。
骨弱筋柔而握固,
以柔弱之故,故握能周固。
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,
作,长也。无物以损其身,故能全长也。言含德之厚者,无物可以损其德,渝其真,柔弱不争而不摧折,皆若此也。
精之至也。终日号而不嘎,
无争欲之心,故终日出声而不嘎也。
和之至也。知和曰常,
物以和为常,故知和则得常也。
知常曰明,
不皦不昧,不温不凉,此常也。无形不可得而见曰明也。
益生曰祥,
生不可益,益之则夭也。
心使气曰强。
心宜无有,使气则强。
物壮则老,谓之不道,不道早已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含德之厚,比於赤子。
老子之言道德,每以嬰兒況之者,皆言其體而已,未及其用也。今夫嬰兒泊然無欲,其體之者至矣,然而物來而不知應,故未可以言用也。
毒蟲不螫,猛獸不據,攫烏不搏。
道無形體,物莫得而見也,況可得而傷之乎?人之所以至於有形者,由其有心也。故有心而後有形,有形而後有敵,敵立而傷之者至矣。無心之人,物無與敵者,而曷由傷之夫。赤子之所以至此者,唯無心也。
骨弱筋柔而握固,未知牝牡之合而作,精之至。
無執而自握,無欲而自作,是以知其精有餘而非心也。
終日號而不嘎,和之至。
心動則氣傷,氣傷則號而嘎。終日號而不嘎,是以知其心不動而氣和也。
知和曰常,
和者,不以外傷內也。復命曰常,遇物而知反其本者也。知和曰常,得本以應萬物者也。其實一道也,故皆謂之常。
知常曰明,益生曰祥,
生不可益,而欲益之,則非其正矣。祥,妖也。
心使氣曰強。
氣惡妄作,而又以心使之,則強梁甚矣。
物壯則老,是謂不道,不道早已。
益生使氣,不能聽其自然。日入於剛強而老從之,則失其赤子之性矣。
[译文]
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,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。塞堵住嗜欲的孔窍,关闭住嗜欲的门径。不露锋芒,消解纷争,挫去人们的锋芒,解脱他们的纷争,收敛他们的光耀,混同他们的尘世,这就是深奥的玄同。达到“玄同”境界的人,已经超脱亲疏、利害、贵贱的世俗范围,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。
[注释]
1、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:此句是说,知道的人不说,爱说的人不知道。另一种解释是,聪明的人不多说话,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不聪明。还有一种解释是,得“道”的人不强施号令,一切顺乎自然;强施号令的人却没有得“道”。此处采用第二种解释。
2、塞其兑,闭其门:塞堵嗜欲的孔窍,关闭起嗜欲的门径。
3、挫其锐,解其纷:和其光,同其尘:此句意为挫去其锐气,解除其纷扰,平和其光耀,混同其尘世。
4、玄同:玄妙齐同,此处也是指“道”。
5、不可得而亲,不可得而疏;不可得而利,不可得而害;不可得而贵,不可得而贱:这几句是说“玄同”的境界已经超出了亲疏、利害、贵贱等世俗的范畴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知者不言,
因自然也。
言者不知。
造事端也。
塞其兑,闭其门,挫其锐,
含守质也。
解其分,
除争原也。
和其光,
无所特显,则物无偏争也。
同其尘,
无所特贱,则物无偏耻也。
是谓玄同。故不可得而亲,不可得而疏;
可得而亲,则可得而疏也。
不可得而利,不可得而害;
可得而利,则可得而害也。
不可得而贵,不可得而贱,
可得而贵,则可得而贱也。
故为天下贵。
无物可以加之也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塞其兌,閉其門,挫其銳,解其紛,和其光,同其塵,是謂玄同。
道非言說,亦不離言說,然能知者未必言,能言者未必知。唯塞兌閉門以杜其外,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治其內者,默然不言而與道同矣。
故不可得而親,不可得而疏,不可得而利,不可得而害,不可得而貴,不可得而賤,故為天下貴。
可得而親,則可-得而疏。可得而利,則可得而害。可得而貴,則可得而賤。體道者均覆萬物,而孰為親練?等觀逆順,而孰為利害?不知榮辱,而孰為貴賤?情計之所不及此,所以天下貴也。
[译文]
以无为、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,以奇巧、诡秘的办法去用兵,以下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。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?根据就在于此:天下的禁忌越多,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;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,国家就越陷于混乱;人们的技巧越多,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;法令越是森严,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。所以有道的圣人说,我无为,人民就自我化育;我好静,人民就自然富足;我无欲,而人民就自然淳朴。
[注释]
1、正:此处指无为、清静之道。
2、奇:奇巧、诡秘。
3、取天下:治理天下。
4、以此:此,指下面一段文字。以此即以下面这段话为根据。
5、忌讳:禁忌、避讳。
6、人:一本作“民”,一本作“朝”。
7、利器:锐利的武器。
8、人多伎巧:伎巧,指技巧,智巧。此句意为人们的伎巧很多。
9、奇物:邪事、奇事。
10、我无为,而民自化:自化,自我化育。我无为而人民就自然顺化了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
以道治国则国平,以正治国,则奇正起也,以无事则能取天下也。上章云,其取天下者,常以无事。及其有事,又不足以取天下也。故以正治国,则不足以取天下,而以奇用兵也。夫以道治国,
本以息末,以正治国,立辟以攻末。本不立而末浅,民无所及,故必至於奇用兵也。
吾何以知其然哉?以此。 天下多忌讳,而民弥贫;民多利器,国家滋昏;利器,凡所以利己之器也。民强则国家弱。 人多技巧,奇物滋起;
民多智慧则巧伪生,巧伪生则邪事起。
法令滋彰,盗贼多有。
立正欲以息邪,而奇兵用。多忌讳欲以耻贫,而民弥贫。利器欲以强国者也,而国愈昏。多皆舍本以治末,故以致此也。
故圣人云: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好静而民自正,我无事而民自富,我无欲而民自朴。
上之所欲,民从之速也。我之所欲,唯无欲,而民亦无欲而自朴也。此四者,崇本以息末也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以正治國,以奇用兵,以無事取天下。
古之聖人柔遠能邇,無意於用兵,唯不得已,然後有征伐之事。故以治國為正,以用兵為奇。雖然,此亦未足以取天下。天下神器,不可為也,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,唯體道者廓然無事,雖不取天下而天下歸之矣。
吾何以知其然哉?天下多忌諱,而民彌貧;
人主多忌諱,下情不上達,則民貧而無告矣。
民多利器,國家滋昏;
利器,權謀也。明君在上,常使民無、知無欲。民多權謀,則其上眩而昏矣。
人多仗巧,奇物滋起;
人不敦本業而趨末仗,則非常無益之物作矣。
法令滋章,盜賊多有。
患人之詐偽,而多為法令以勝之,民無所措手足,則日入於盜賊矣。
故聖人云:我無為而民自化,我好靜而民自正,我無事而民自富,我無欲而民自樸。
[译文]
政治宽厚清明,人民就淳朴忠诚;政治苛酷黑暗,人民就狡黠、抱怨。灾祸啊,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;幸福啊,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。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?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。正忽然转变为邪的,善忽然转变为恶的,人们的迷惑,由来已久了。因此,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,有棱角而不伤害人,直率而不放肆,光亮而不刺眼。
[注释]
1、闷闷:昏昏昧昧的状态,有宽厚的意思。
2、淳淳:一本作“沌沌”,淳朴厚道的意思。
3、察察:严厉、苛刻。
4、缺缺:狡黠、抱怨、不满足之意。
5、其无正也:正,标准、确定;其,指福、祸变换。此句意为: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。
6、正复为奇,善复为妖:正,方正、端正;奇,反常、邪;善,善良;妖,邪恶。这句话意为:正的变为邪的,善的变成恶的。
7、人之迷,其日固久:人的迷惑于祸、福之门,而不知其循环相生之理者,其为时日必已久矣。(严灵峰释语)
8、方而不割:方正而不割伤人。
9、廉而不刿:廉,锐利;刿,割伤。此句意为:锐利而不伤害人。
10、直而不肆:直率而不放肆。
11、光而不耀:光亮而不刺眼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;
言善治政者,无形无名,无事无正可举,闷闷然卒至於大治,故曰其政闷闷也。其民无所争竞,宽大淳淳,故曰其民淳淳也。
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
立刑名,明赏罚,以检奸伪,故曰其政察察#3也。殊类分析,民奸争竞,故曰其民缺缺。
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。孰知其极?其无正。言谁知善治之极乎,
无可正举,无可形名,闷闷然而天下大化,是其极也。正复为奇,以正治国,则便复以奇用兵矣,故曰正复为奇。
善复为妖,
立善以和物,则便复有妖之患也。
人之迷,其日固久。
言人之迷惑失道固久矣,不可便正善治以责。
是以圣人方而不割,
以方导物,舍去其邪。以方割物,所谓大方无隅。
廉而不剧,
康,清康也。剧,伤。以清康清民,令去其邪,令去其污,不以清康刿伤於物也。
直而不肆,
以直导物,令去其僻,而不以直激沸於物也,所谓直若屈也。
光而不惧。
以光鉴其所以迷,不以光照求其隐匿也,所谓明道若昧也。此皆崇本以息末,不攻而使复之也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其政悶悶,其民淳淳;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禍兮福所倚,福兮禍所伏。孰知其極,其無正邪。正復為奇,善復為妖,民之迷,其日固久。
天地之大,世俗之見有所眩而不知也。蓋福倚於禍,禍伏於福,譬如晝夜寒暑之相代。正之為奇,善之為妖,譬如老稚生死之相繼,未始有正,而迷者不知也。夫惟聖人出於萬物之表,而覽其終始,得其大全,而遺其小察,視之閥悶,若無所明而其民淳淳,各全其性矣。若夫世人不知道之全體,以耳目之所知為至矣。彼方且自以為福,而不知禍之伏於其後;方且自以為善,而不知妖之起於其中。區區以察為明,至於察甚,傷物而不悟其非也,可不哀哉。
是以聖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劇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。
知小察之不能盡物,是以雖能方能康,能直能光,而不用其能,恐其陷於一偏而不反也,此則世俗所謂悶悶也。
[译文]
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,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。爱惜精神,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;早作准备,就是不断地积“德”;不断地积“德”,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;没有什么不能攻克,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;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,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。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,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。国运长久,就叫做根深祗固,符合长久维持之道。
[注释]
1、治人事天:治人,治理百姓;事天,保守精气、养护身心。对“天”的解释有两种,一是指身心,一是指自然。此句意为保养天赋。
2、啬:爱惜、保养。
3、早服:早为准备。
4、重积德:不断地积德。
5、有国之母:有国,含有保国的意思。母,根本、原则。
6、长生久视:长久地维持、长久存在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治人事天,莫若啬。
莫若,犹莫过也。啬,农夫。农人之治田,务去其殊类,归於齐一也。全其自然,不急其荒病,除其所以荒病,上承天命,下绥百姓,莫过於此。
夫唯啬,是谓早服。
早服,常也。
早服谓之重积德。
唯重积德,不欲锐速,然后乃能使早服其常,故曰早服谓之重积德者也。
重积德则无不克,无不克则莫知其极。
道无穷也。
莫知其极,可以有国。
以有穷而莅国,非能有国也。
有国之母,可以长久。
国之所以安,谓之母。重积德,是唯图其根,然后营末,乃得其终也。
是谓深根固柢,长生久视之道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治人事天,莫若嗇。夫惟嗇,是謂早服。早服謂之重積德,重積德則無不克,無不克則莫知其極,莫知其極可以有國。有國之母,可以長久。
凡物方則割,廉則創,直則肆,光則耀。唯聖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劇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,此所謂音也。夫音者,有而不用者也。世患無以服人,苟誠有而能音,雖未嘗與物較,而物知其非不能也,則其服之早矣。物既已服,斂藏其用,至於沒身而終不試,則德重積矣。德積既厚,雖天下之剛強,無不能克,則物莫測其量矣,如此而後可以有國。彼世之小人,有尺寸之柄而輕用之,一試不服,天下測知其深淺而爭犯之,雖欲保其國家,而不可得也。吾是以知音之可以有國,可以有國,則有國之母也。
是謂深根固蒂,長生久視之道。
《孟子》曰:盡其心,養其性,所以事天也。以音治人,則可以有國者是也。以音事天,則深根固蒂者是也。古之聖人,保其性命之常,不以外耗。內則根深而不可技,蒂固而不可脫,雖以長生久視可也。蓋治人事天,雖有內外之異,而莫若音則一也。
[译文]
治理大国,好像煎烹小鱼。用“道”治理天下,鬼神起不了作用,不仅鬼不起作用,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。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,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。这样,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,所以,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。
[注释]
1、小鲜:小鱼。
2、莅:临。
3、其鬼不神:鬼不起作用。
4、非:不唯、不仅。
5、两不相伤:鬼神和圣人不侵越人。
6、故德交归焉:让人民享受德的恩泽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治大国,若烹小鲜。
不扰也。躁则多害,静则全真。故其国弥大,而其主弥静,然后乃能广得众心矣。
以道莅天下,其鬼不神;
治大国则若烹小鲜,以道莅天下,则其鬼不神也。
非其鬼不神,其神不伤人;
神不害自然也。物守自然,则神无所加;神无所加,则不知神之为神也。
非其神不伤人,圣人亦不伤人。
道洽则神不伤人,神不伤人,则不知神之为神。道洽则圣人亦不伤人,圣人不伤人,则亦不知圣人之为圣也。犹云非独不知神之为神,亦不知圣人之为圣也。夫恃威网以使物者,治之衰也。使不知神圣之为神圣,道之极也。
夫两不相伤,故德交归焉。
神不伤人,圣人亦不伤人。圣人不伤人,神亦不伤人。故曰两不相伤也,神圣合道,交归之也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治大國,若烹小鮮。
烹小鮮者,不可撓;治大國者,不可煩。煩則人勞,撓則魚爛。
以道蒞天下,其鬼不神。
聖人無為,使人各安其自然。外無所求,內無所畏,則物莫能侵,雖鬼無所用神矣。
非其鬼不神,其神不傷人。非其神不傷人,聖人亦不傷人。
非其鬼之不神,亦有神而不傷人耳。非神之不傷人,聖人未嘗傷人,故鬼無能為耳。
夫兩不相傷,故德交歸焉。
人鬼之所以不相傷者,由上有聖人耳,故德交歸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