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译文]
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,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,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。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,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。所以,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,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;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,就可以见容于大国。所以,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信任,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。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,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,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,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。
[注释]
1、邦:一本作国。
2、天下之牝,天下之交也:一本作天下之交,天下之牝也。交,会集、会总。
3、或下而取:下,谦下;取,借为聚。
4、兼畜人:把人聚在一起加以养护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大国者下流,
江海居大而处下,则百川流之。大国居大而处下,则天下流之,故曰大国下流也。
天下之交,
天下所归会也。
天下之牝。
静而不求,物自归之也。
牝常以静胜牡,以静为下。
以其静,故能为下也。牝,雌也。雄躁动贪欲,雌常以静,故能胜雄也。以其静复能为下,故物归之也。
故大国以下小国,
大国以下,犹云以大国下小国。
则取小国;
小国则附之。
小国以下大国,则取大国。大国纳之也。 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
言唯修卑下,然后乃各得其所。
大国不过欲兼畜人,小国不过欲入事人。夫两者各得其所欲,大者宜为下。
小国修下,自全而已,不能令天下归之。大国修下,则天下归之。故曰各得其所欲,则大者宜为下也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大國者下流,
天下之歸大國,猶衆水之趨下流也。天下之交,天下之牝。牝常以靜勝牡,
以靜為下。
衆動之赴靜,猶衆高之赴下也。
故大國以下小國,則取小國;小國以下大國,則取大國。
大國能下,則小國附之。小國能下,則大國納之。
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
大國下以取人,小國下而取於人。
大國不過欲兼畜人,小國不過欲入事人,兩者各得其所欲,故大者宜為下。
[译文]
“道”是荫庇万物之所,善良之人珍贵它,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。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。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;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。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?所以在天子即位、设置三公的时候,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,还不如把这个“道”进献给他们。自古以来,人们所以把“道”看得这样宝贵,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;犯了罪过,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?就因为这个,天下人才如此珍视“道”。
[注释]
1、奥:一说为深的意思,不被人看见的地方;另一说是藏,含有庇荫之意。其实两说比较接近,不必仅执其一。
2、不善人之所保: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。
3、美言可以市尊:美好的言辞,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敬仰。
4、美行可以加人:良好的行为,可以见重于人。
5、三公:太师、太傅、太保。
6、拱壁以先驷马:拱壁,指双手捧着贵重的玉;驷马,四匹马驾的车。古代的献礼,轻物在先,重物在后。
7、坐进此道:献上清静无为的道。
8、求以得:有求就得到。
9、有罪以免邪:有罪的人得到“道”,可以免去罪过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道者万物之奥,
奥,犹暧也,可得庇荫之辞。
善人之宝,
宝以为用也。
不善人之所保。
保以全也。
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加人。
言道无所不先,物无有贵於此也。虽有珍宝璧马,无以匹之。美言之,则可以夺众货之贾,故曰美言可以市也。尊行之,则千里之外应之,故曰可以加於人也。
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
不善当保道以免放。
故立天子,置三公,
言以尊行道也。
虽有拱璧以先驷马,不如坐进此道。
此道上之所云也。言故立天子,置三公,尊其位,重其人,所以为道也。物无有贵於此者,故虽有拱抱宝璧以先驷马而进之,不如坐而进此道也。
古之所以贵比道者,何不日以求得,有罪以免耶?故为天下贵。
以求则得求,以免则得免,无所而不施,故为天下贵也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道者萬物之奧,善人之寶,不善人之所保。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加人。人之不善,何棄之有。
凡物之見於外者,皆其門堂也。道之在物,譬如其奧,物皆有之,而人莫之見耳。夫惟賢者得而有之,故曰善人之寶。愚者雖不能有,然而非道則不能安也,故曰不善人之所保。蓋道不遠人,而人則遠之。今誠有人美言之,則可以為市於世;尊行之,則可以加於人矣。朝為不義,而夕聞大道,妄盡而性復,雖欲指其不善,不可得也,而又安可棄之哉?
故立天子,置三公,雖有拱璧以先駟馬,不如坐進此道。
立天子,置三公,將以道救人耳。雖有拱璧之貴,駟馬之良而進之,不如進此道之多也。
古之所以貴此道者,何不曰求以得,有罪以免耶,故為天下貴。
道本在我,人患不求,求則得之矣。道無功罪,人患不知,知則凡罪不能汙也。
[译文]
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,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,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。大生于小,多起于少。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,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。天下的难事,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;天下的大事,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。因此,有“道”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,所以才能做成大事。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,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,把事情看得太容易,势必遭受很多困难。因此,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,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。
[注释]
1、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:此句意为把无为当作为,把无事当作事,把无味当作味。
2、大小多少:大生于小,多起于少。另一解释是大的看作小,小的看作大,多的看作少,少的看作多,还有一说是,去其大,取其小,去其多,取其少。
3、报怨以德:此句当移至七十九章“必有余怨”句后,故此处不译。
4、不为大:是说有道的人不自以为大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
以无为为居,以不言为教,以恬淡为味,治之极也。
大小多少。报怨以德。
小怨则不足以报,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,顺天下之所同者,德也。
图难於其易,为大於其细。天下难事必作於易,天下大事必作於细。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夫轻诺必寡信,多易必多难,是以圣人曰犹难之,以圣人之才,犹尚难於细易,况非圣人之才,而欲忽於此乎?故曰犹难之也。
故终无难矣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為無為,事無事,味無味。大小多少,報怨以德。
聖人為無為,故無所不為;事無事,故無所不事;味無味,故無所不味。其於大小多少,一以道遇之而已。蓋人情之所不忘者,怨也。然及其
愛惡之情忘,則雖報怨,猶報德也。 圖難於其易,為大於其細,天下難事必 作於易,天下大事必作於細。是以聖 人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。夫輕諾必 寡信,多易必多難,是以聖人由難之,故終無難。
世人莫不畏大而侮小,難多而易少。至於難而後圖,大而後為,則事常不濟矣。聖人齊大小,一多少,無所不畏,無所不難,而安有不濟者哉?
[译文]
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,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;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;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;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;治理国政,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。合抱的大树,生长于细小的萌芽;九层的高台,筑起于每一堆泥土;千里的远行,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。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,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。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,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。人们做事情,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,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,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,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。因此,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,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,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,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。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。
[注释]
1、其脆易泮:泮,散,解。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。
2、毫末:细小的萌芽。
3、累土:堆土。
4、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:一说是二十九章错简于此。
5、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,无执故无失:此句仍疑为二十九章错简于本章。
6、学:这里指办事有错的教训。
7、而不敢为:此句也疑为错简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,
以其安不忘危,持之不忘亡,谋之无功之势,故曰易也。
其脆易浮,其微易散。
虽失无入有,以其微脆之故,未足以兴大功,故易也。此四者,皆说慎终也。不可以无之故而不持,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。无而弗持,则生有焉;微而不散,则生大焉。故虑终之患如始之祸,则无败事。
为之於未有,
谓其安未兆也。
治之於未乱。
谓微脆也。
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;九层之台,起於累土;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
当以慎终除微,慎微除乱,而以施为治之,形名执之。反生事原,巧辟滋作,故败失也。
是以圣人无为,故无败;无执,故无失。民之从事,常於几成而败之。
不慎终也。
慎终如始,财无败事。是以圣人欲不欲,不贵难得之货;
好欲虽微,争尚为之兴。难得之货虽细,食盗为之起也。
学不学,复众人之所过,
不学而能者,自然也。喻於不学者#2,过也。故学不学,以复众人之所过。
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謀,其脆易浮,其微易散。為之於未有,治之於未亂。
方其未有,持而謀之足矣。及其將然,非浮而散之不去也,然猶愈於既成也。故為之於未有者上也,治之於未亂者次也。
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;九層之臺,起於累土;千‘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,是以聖人無為,故無敗;無執,故無失。
治亂禍福之來,皆如彼三者。積小以成大,聖人持之以無為,守之以無執,祕能使根自生,使禍自亡。譬如種苗,深耕而厚耔之,及秋自穠。譬如被盜,危坐而熟視之,盜將自那。世人不知物之自然,以為非為不成,非執不留,故常與禍爭勝,與福爭贅#1,是以禍至於不救,福至於不成,蓋其理然也。
民之從事,常於鸚成而敗之,慎終如始,則無敗事。
聖人知有為之害,不以人助天,始終皆因其自然,故無不成者。世人心存於得喪,方事之微,猶有不知而聽其自然者,及見其幾成而重失之,則未有不以為敗之者矣。故曰慎終如始,則無敗事。
是以聖人欲不欲,不貴難得之貨;學不學,復衆人之所過。以輔萬物之自然,而不敢為。
人皆徇其所歌以傷物,信其所學以害理。聖人非無歌也,歌而不欲,故雖歡而不傷於物。非無學也,學而不學,故雖學而不害於理。然後內外空明,廓然無為,可以輔萬物之自然,而待其自成矣。
[译文]
古代善于为道的人,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,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。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,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。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,就必然会危害国家,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,才是国家的幸福。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,就是一个法则,经常了解这个法则,就叫做“玄德”。玄德又深又远,和具体的事物复归到真朴,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。
[注释]
1、明民:明,知晓巧诈。明民,意为让人民知晓巧诈。
2、将以愚之:愚,敦厚、朴实,没有巧诈之心。不是愚弄、蒙昧。此句意为使老百姓无巧诈之心,敦厚朴实、善良忠厚。
3、智多:智,巧诈、奸诈,而非为智慧、知识。
4、贼:伤害的意思。
5、两者:指上文“以智治国,国之贼;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”。
6、稽式:法式、法则,一本作“楷式”。
7、与物反矣:反,通返。此句意为‘德’和事物复归于真朴。
8、大顺:自然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
明谓多见巧诈,蔽其朴也。愚谓无知守真,顺自然也。
民之难治,以其智多。
多智巧诈,故难治也。
故以智治国,国之贼;
智犹治也。以智而治国,所以谓之贼者,故谓之智也。民之难治,以其多智也,当务塞兑闭门,令无知无欲,而以智术动民邪心,既动复以巧术防民之伪。民知其术,防随而避之,思惟密巧,奸伪益滋,故曰以智治国,国之贼也。
不以智治国,国之福。知此两者亦稽式。常知稽式,是谓玄德。玄德深矣远矣,
稽,同也,今古之所同则不可废。能知稽式,是谓玄德,玄德深矣,远矣。
与物反矣,
反其真也。
然后乃至大顺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古之善為道者,非以明民,將以愚之。
古之所謂智者,知道之大全,而覽於物之終始,故足貴也。凡民不足以知此,而溺於小智,以察為明,則智之害多矣。故聖人以道治民,非以明之,將以愚之耳。蓋使之無知無欲,而聽上之所為,則雖有過,亦小矣。
民知難治,以其智多。故以智治國,國之賊;
吾以智御人,人亦以智應之,而上下交相賊矣。
不以智治國,國之福。知此兩者,亦楷式。能知楷式,是謂玄德。玄德深矣遠矣,與物反矣,然後乃至大順。
吾之所貴者德也,物之所責者智也。德與智固相反,然智之所順者小,而德之所順者大矣。
[译文]
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,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,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。因此,圣人要领导人民,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,要想领导人民,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。所以,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,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;居于人民之前,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。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。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,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。
[注释]
1、百谷王:百川狭谷所归附。
2、圣人:一本无此二字。
3、重:累、不堪重负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是以圣人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;欲先民,必以身后之。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,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。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為百谷王。是以聖人欲上人,以其言下之;欲先人,以其身後之。
聖人非砍上人,非欲先人也,蓋下之後之,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。
是以處上而人不重,處前而人不害。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,以其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
[译文]
天下人能说“我道”伟大,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。正因为它伟大,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。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,那么“道”也就显得很渺小了。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:第一件叫做慈爱;第二件叫做俭啬;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。有了这柔慈,所以能勇武;有了俭啬,所以能大方;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,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。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;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;舍弃退让而求争先,结果是走向死亡。慈爱,用来征战,就能够胜利,用来守卫就能巩固。天要援助谁,就用柔慈来保护他。
[注释]
1、我道大:道即我,我即道。“我”不是老子用作自称之词。
2、似不肖:肖,相似之意。意为不像具体的事物。一说,没有任何东西和我相似。
3、若肖,久矣其细也夫:以上这一段,有学者认为是它章错简。
4、三宝:三件法宝,或三条原则。
5、俭:啬,保守,有而不尽用。
6、慈故能勇:仁慈所以能勇武。
7、俭故能广:俭啬所以能大方。
8、器长:器,指万物。万物的首长。
9、且:取。
10、以战则胜:一本作“以阵则亡”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天下皆谓我道大,似不肖。夫唯大,故似不肖。若肖,久矣其细也夫。
久矣其细,犹曰其细久矣。肖则失其所以为大矣,故夫曰:若肖,久矣其细也。
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慈故能勇,
夫慈,以陈则胜,以守则固,故能勇也。
俭故能广,
节俭爱费,天下不匮,故能广也。
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长。
唯后外其身,为物所归,然后乃能立成器,为天下利,为物之长也。
今舍慈且勇,
且犹取也。
舍俭且广,舍后且先,死矣。夫慈,以战则胜,
相恳而不避於难,故正也。
以守则固。天将救之,以慈卫之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天下皆謂我道大,似不肖。夫唯大,故似不肖。若肖久矣,其細也夫。
夫道礦然無形,頹然無名,充遍萬物,而與物無一相似,此其所以為大也。若似於物,則亦一物矣,而何足大哉?
我有三寶,保而持之。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
道以不似物為大,故其運而為德則亦悶然,以鈍為利,以退為進,不合於世俗。今夫世俗貴勇敢,尚廣大,夸進銳,而吾之所寶則慈忍儉約康退。此三者,皆世之所謂不肖者也。
夫慈故能勇,
世以勇次為賢,而以慈忍為不及事,不知勇次之易挫,而慈忍之不可勝,其終必至於勇也。
儉故能廣,
世以廣大蓋物,而以檢約為陋,不知廣大之易窮,而儉約之易足,其終必至於廣也。
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。
世以進銳為能,而以不敢先為恥,不知進銳之多惡於人,而不敢先之樂推於世,其終卒為器長也。蓋樸散而為器,聖人用之則為官長。自樸成器,始有屬有長矣。
今捨其慈,且勇;捨其儉,且廣;捨其後,且先,死矣。
勇、廣、先三者,人之所共疾也。為衆所疾,故常近於死。
夫慈,以戰則勝,以守則固。天將救之,以慈衛之。
以慈御物,物之愛之如己父母,雖為之效死而不辭,故可以戰,可以守。天之將救是人也,則開其心志,使之無所不慈,無所不慈,則物皆為之衛矣。
[译文]
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,不逞其勇武;善于打仗的人,不轻易激怒;善于胜敌的人,不与敌人正面冲突;善于用人的人,对人表示谦下。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,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,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。
[注释]
1、善为士者:士,即武士,这里作将帅讲。此句意为善作将帅的人。
2、不与:意为不争,不正面冲突。
3、配天古之极:符合自然的道理。一说“古”字是衍文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善为士者不武,
士,卒之帅也。武,尚先陵人也。
善战者不怒,
后而不先,应而不唱,故不在怒。
善胜敌者不与,
不与争也。
善用人者为之下。是谓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之力,
用人而不为之下,则力不为用也。
是谓配天古之极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善為士者不武,
士當以武為本,行之以怯,若以武行武則死矣。
善戰者不怒,
聖人不得已而後戰,若出於怒,是以我故殺人也。以我故殺人之。
善勝敵者不爭,
以吾不爭,故能勝彼之爭。若皆出於爭,則未必勝矣。
善用人者為之下。
人皆有相上之心,故莫能相為用。誠能下之,則天下皆吾用也。
是謂不爭之德,是謂用人之力,是謂配天古之極。
[译文]
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,“我不敢主动进犯,而采取守势;不敢前进一步,而宁可后退一尺。”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,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;虽然要奋臂,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;虽然面临敌人,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;虽然有兵器,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。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,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“三宝”。所以,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,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。
[注释]
1、为主:主动进攻,进犯敌人。
2、为客:被动退守,不得已而应敌。
3、行无行:行,行列,阵势。此句意为:虽然有阵势,却像没有阵势可摆。
4、攘无臂:意为虽然要奋臂,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。
5、扔无敌:意为虽然面临敌人,却像没有敌人可赴。
6、执无兵:兵,兵器。意为:虽然有兵器,却像没有兵器可执。
7、抗兵相若:意为两军相当。
8、哀:闵、慈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用兵有言:吾不敢为主而为客,不敢进寸而退尺。是谓行无行,
彼逐不止。
攘无臂,扔无敌,
行谓行陈也。言以谦退、哀慈、不敢为物先用战,犹行无行、攘无臂、执无兵、扔无敌也,言无有与之抗也。
执无兵。祸莫大於轻敌,轻敌几丧吾宝。
言吾哀慈谦退,非欲以取强无敌於天下也,不得已而卒至於无敌,斯乃吾之所以为大祸也。宝,三宝也,故曰几亡吾宝。
故抗兵相加,哀者胜矣。
抗,举也。加,当也。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,故必胜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用兵有言:吾不敢為主而為客,
主,造事者也。客,應敵者也。
不敢進寸而退尺。
進者,有意於爭者也。退者,無意於爭者也。
是謂行無行,
無意於爭,則雖用兵,與不用均也。
攘無臂,仍無敵,執無兵。
苟無意於爭,則雖在軍旅,如無臂可攘,無敵可因,無兵可執,而安有用兵之咎邪?
禍莫大於輕敵,輕敵者幾喪吾寶。
聖人以慈為寶,輕敵則輕戰,輕戰則輕殺人,喪其所以為慈矣。
故抗兵相加,一及者勝矣。
兩敵相加,而吾出於不得已,則有哀心。哀心見,而天人助之,雖欲不勝,不可得矣。
[译文]
我的话很容易理解,很容易施行。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,没有谁能实行。言论有主旨,行事有根据。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,因此才不理解我。能理解我的人很少,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。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,怀里揣着美玉。
[注释]
1、言有宗:言论有一定的主旨。
2、事有君:办事有一定的根据。一本“君”作“主”。“君”指有所本。
3、无知:指别人不理解。一说指自己无知。
4、则:法则。此处用作动词,意为效法。
5、被褐:被,穿着;褐,粗布。
6、怀玉:玉,美玉,此处引伸为知识和才能。“怀玉”意为怀揣着知识和才能。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
可不出户窥牖而知,故曰甚易知也。无为而成,故曰甚易行也。或於躁欲,故曰莫之能知也。迷於荣利,故曰莫之能行也。
言有宗,事有君。
宗,万物之宗也。君,万物之主也。
夫唯无知,是以不我知。
以其言有宗、事有君之故,故有知之人不得不知之也。
知我者希,则我者贵。
唯深,故知之者希也。知我益希,我亦无匹,故曰知我者希,则我者贵也。
是以圣人被褐怀玉。
被褐者,同其尘。怀玉者,宝其真也。圣人之所以难知,以其同尘而不殊,怀玉而不渝,故难知而为贵也。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
道之大,復性而足。而性之妙,見於起居飲食之間耳。聖人指此以示人,豈不易知乎?人能體此以應物,豈不易行乎?然世常患日用而不知,知且不能,而況行之乎?
言有宗,事有君。夫惟無知,是以不我知。
言者,道之筌也。事者,道之迹也。使道可以言盡,則聽言而足矣;可以事見,則考事而足矣。惟言不能盡,事不能見,非舍言而求其宗,遺事而求其君,不可得也。蓋古之聖人,無思無為,而有漠然不自知者存焉,此則思慮之所不及,是以終莫吾知也。
知我者希,則我者貴,
衆人之所能知,亦不足貴矣。
是以聖人被褐懷玉。
聖人外與人同,而中獨異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