留心观察会发现,大多数新生儿出生时都是握拳状态 —— 大拇指紧扣无名指指根,其余四指自然包裹。这并非巧合,而是人体与生俱来的 “自保姿势”,也是道家养生中重要的 “握固法”(又称掐子诀)。
古人认为,无名指根部是 “肝魂关窍”,中医也有 “肝主握”“肝肾同源” 的说法:肝气足,才能攥紧拳头;肝气散,则难以握固。人出生时肝气充盈,故能握拳而来;临终前肝魂尽失,便会 “撒手而去”,可见握固与肝气、生命活力息息相关。
中医讲 “齿为骨之余”,而 “肾主骨”,牙齿的健康直接关联肾气的盛衰:肾气足则牙齿坚固,肾气衰则牙齿松动。日常叩齿,既能强健牙齿,又能反向固肾,是最简单的 “护肾健齿法”。
坚持几天便会发现,面色逐渐红润,蜡黄、暗沉感减轻(气血上荣所致),肠胃功能也会改善,吃饭香、睡眠稳。
中医认为,唾液由肾精所化,咽下津液能 “还精补肾”,同时调和心肾(水火既济),让气血流畅,上润头顶、中养脏腑,减少各类小毛病。
练习时间灵活,早晚睡前、午间休息、上班排队、乘车时均可操作,随时随地补养肾精。
“鸣天鼓” 是流传千年的护耳养生法,最早见于邱处机《颐身集》,因叩击后脑部会发出类似 “敲鼓” 的声音而得名。中医认为 “肾开窍于耳”“脑为髓之海,髓由肾生”:肾气足则听觉灵敏、头脑清醒;肾气虚则易头晕、耳鸣、健忘。鸣天鼓通过刺激耳周与后脑,能调补肾元、滋养髓海,改善肾虚相关问题。
长期练习可保护听力,对头晕、健忘、耳鸣等肾虚症状有预防和改善作用,还能辅助明目,缓解眼疲劳。
什么是“谷道”?谷道,即肛门,古人将肛门称为“五谷残渣之道”,而撮,有合的意思。撮谷道,顾名思义是将肛门聚合起来,简言之,就是提肛,是一种独特的养生之术。
“撮谷道”简便易行,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,它不受时间、地点、环境的限制,或蹲、或站、或坐、或躺均可。
具体做法概括归纳为“吸、舔、撮、闭”四字诀,即“放松全身,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,配合收气,舌舔上腭,吸气时稍微用力,提肛连同会阴一起上升,稍闭气,然后慢呼,全身放松”。
每次反复10~20次,每日3~5次为宜,可以预防盆腔静脉瘀血,增强血液循环,同时还可以使整个盆腔肌肉得到运动锻炼,适合各个年龄层的人群,尤其是中老年一族。
树老根先竭,人老腿先衰。每天踮脚2~10分钟,全身都受益。
踮脚的正确姿势
抬起脚后跟再落下,如此反复颠足,让脚跟有节奏地轻震地面:
抬脚跟时,身体自然站立,两臂自然下垂,两脚微微并拢,将两脚跟提起,感觉提到最大限度后,保持平衡,此时小腿紧绷,动作略停两秒。
落脚时,两脚跟先微微下落,在快要接近地面时颠足,让身体产生一个轻微的震动。
动作熟练后,可配合提肛运动,即抬脚时,缓缓吸气,提肛收腹;落脚时,慢慢呼气,会阴部放松。
每天早晚可以各做一次,踮脚频率控制在2~3秒一次,每次持续1~5分钟,感觉脚底发热即可。
老年人刚开始练习时,可以扶着窗台、栏杆等以免摔倒,动作娴熟后,再脱离扶手练习。
踮脚尖动作非常简单,除了站着踮脚,在坐卧行走时练习,更有助收获养生效果。
1、走路时
踮起脚尖,每次走30~50步,稍稍休息一下,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再重复几组。速度可自我调节,以感觉舒适为宜。刚开始练习若不能保持平衡,可扶墙进行。
2、坐着时
两腿微分,大小腿垂直,用力踮脚尖或勾脚尖,重复30~50次。可将两瓶矿泉水放在大腿上,进行负重练习,速度可自我调节。
行动不便的老人、较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,为避免摔倒,不建议踮脚走路,可以选择坐位或平躺练习。
3、躺着时
平躺,两腿并拢伸直,将脚尖一勾一放,可两脚一起做,也可进行单脚练习。每次20~30下,每日2~4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