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 以动化阳:通过升发阳气,驱散体内寒湿邪气。
3. 通经活络:针对人体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设计动作,重点调理三焦、任督二脉等。
4. 简单易学:动作连贯,无需复杂器械,适合日常练习。
动作分解:
1、两脚与肩同宽,身体直立,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,目视前方。全身放松,心平气和,排除杂念,心静自然。
2、左脚向左拉开,与肩同宽。两手五指并拢,稍用力(暗力),伸直。两臂伸直,双手向体侧略转旋转45度掌心向后稍斜。
3、两手由体侧向上提至腰部,掌心向上,指尖对肋间。
4、两手继续向前移至腹部,一手在脐上,一手在脐下,两手劳宫穴上下相对。气归中宫。
动作要点:
舌尖轻抵上颚,目视前方,全身放松,排除杂念。自然呼吸,吸气时小腹微鼓,呼气时小腹内收。
功效:疏通上中下三焦,调理心肺功能,改善肩颈僵硬。
动作分解:
1.五指并拢,两手向下伸直。
2.直臂,向身体两侧渐举至肩平,掌心向下,稍停。气自然上升。(两臂尽量往两边伸展)
3.两手五指并拢,以腕为轴,用暗力向上翘成立掌,掌心向外。(手猛向上翘,用力向外推,用力程度好像要把两面往中间夹的墙推开一样,掌根和手臂的筋有抻起来感觉)
4.曲肘,两手仰掌,向头顶百会穴(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会点)处相靠,中指尖相接,置于百会穴上方约两指高处,稍停。
5.两手背直掌相靠,指尖向上。
6.两臂用力,猛向头顶上方直插至直立,稍停。(要用力向上伸举,两只胳膊在耳旁伸直,胳膊用力向上伸展,与脚有一个对拔的力)
7.双手分开,两臂分别向体侧渐降至与肩平,掌心向下,稍停。(手臂下来时用力)
8.以手腕为轴,两手向下弯,垂掌,掌心向内。(手腕用力往下弯曲)
9.两臂向下搂抱至腹部,两手分开,分别贴于脐部,稍停。
动作要点:
上举时深吸气,下落时缓缓呼气;双臂上举时尽量贴耳,感受侧腰的拉伸感。动作舒展如推山,指尖发力带动肩臂。
功效:强健腰肾,缓解腰膝酸软,增强下肢力量。
动作分解:
1.两手合掌(空心掌),置于胸前。
2.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,腿直身正。(大胆的迈开腿)
3.两手合掌向左前冲出,直臂与肩同高,目视前方、
4.两手翻掌,手背紧贴。
5.两手分开,向两侧平展,掌心向后,两臂成一字形,稍停。
6.前腿屈膝成左前弓步,身体前倾(不要弯腰勾头)目视前方;同时,两手直臂向后搂抱至尾椎部,合掌(掌根并拢),稍停。
7.合掌,用力,尽量往腰部上提。(掌根并拢)
8.合掌分开,掌心向内。
9.双手置于脊柱两侧,徐徐用力(不贴背),下推至两臂伸直。
10.两手由两侧分别斜向上提,掌心渐转向前,至两臂平直呈一字形,与肩同高;同时,前腿也渐蹬直,稍停。
11.双臂伸直,向左前合掌,臂与肩平,稍停。
12.两手合掌,收回胸前,左腿收回。
13.双脚分开与肩同宽,自然站立。稍停后,换右腿向右前方迈一步,成右弓步,动作同前。左右腿动作完成后合为一次。重复练习多次。
动作要点:
推掌时呼气,收拳时吸气;确保前后拳的拉伸力,从而带动背部肌肉的发力。甩臂时借腰力,拍打力度适中。
功效:调理脾胃,促进消化吸收,改善腹胀便秘。
动作分解:
1.左弓举按:两掌变拳(握方拳),两拳相对,掌心向上,置于脐上。
2.左脚向左迈一大步。
3.双拳移至左腰外侧。
4.左拳变立掌,掌心向前;右掌变阴平掌,掌心向下,掌背中部贴于左掌根。(先握拳后出掌)
5.两掌同时上下举按:身体放松,五指自然并拢,手掌伸直,左掌经耳旁用力向上直举,变阳平掌,如托重物;右掌从左腹外用力向下直按,指尖向左。同时,左腿屈膝成左弓步,头身正直向前,稍停(手用七分力,身体放松)。
6.两手与小臂同时内旋,左掌变立掌,掌心向右,指尖向天:右掌变垂掌,掌心向左,指尖向地。(翻掌要猛,立掌后上下用力抻一会儿再收)
7.身体放松,双手握拳,左拳下拉,右拳上提,相对于左乳下;同时,左脚蹬直。(回收要用力,一手用力下拉,一手用力上提)
8.双拳同时移至左侧腹部。
9.双拳移至腹部中间,同时左腿蹬直。
10.右弓举按:动作与左弓举按同,但方向相反。
11.完成上述左右手举按动作,合为一次。重复多次最后左脚收回,与肩同宽。
动作要点:
上举时吸气,拉伸时呼气;保持身体平衡,注重意念的引导。上举手臂如托天,下按掌如压地。
功效:疏肝理气,清肺排浊,缓解胸闷气短。
动作分解:
1.预备动作。
2.左弓射雕:左脚向左迈开一大步。
3.双足不动,身体左转,双手向左伸直,双拳变掌,掌心相对,与肩齐平。(要出猛手,尽量往前伸。)
4.接上一动作,双手不停地向上举。
5.然后双手向右旋转两圈。(眼随手动,手过头顶时不抬头,心思跟手走。)
6.双手向下旋转两圈,在腹前下方稍停。
7.两掌变拳相对,上提至脐部。
8.右拳变立掌于胸前,掌心向左。
9.右手绕右乳下半圈,向右下,经右膝弧形向右前上方推出
10.右手成侧掌,掌心向外,与肩同高,手掌呈45”角,如拉开弓状;同时,左腿屈膝成左后弓步,上身重心落在左腿上。
11.左拳上提到右腋,拳心向内,如拉弓弦般平拉至左待两臂平直稍停。
12.全神贯注、目不转睛地看右手劳宫穴,稍停,翻掌意到气到。)眼到意到,
13.左腿蹬直的同时,右掌翻转成直掌,掌心向前。
14.右掌变握拳,拉至右肋;同时,左拳推向右肋,两拳相对,拳心向内。
15.双足不动,身体右转,双手向右伸直,双拳变掌掌心相对,与肩齐平,向右伸直,继续向上、向左、向下连划两圈,至小腹前。握拳,上提至脐部,动作同前但方向相反。左右射雕合为一次多次重复,不计遍数,顺其自然。
16.最后双手顺时针划一圈,握拳收回胸前,左脚收回原处。
动作要点:
推拉时呼气,回收时吸气;保持弓步的稳定性,背部挺直如弓。拉弓时脊柱中正,目随手转。
功效:疏解心火、缓解焦虑,养护心脉。
动作分解:
1.左转头回望足:双手握拳,拳心向上,置于中焦。
2.双脚分开。
3.身体向左转,左拳变仰掌,然后向后撤。
4.左手指尖渐向下,向右脚跟方向插去;同时,右拳变平掌,掌心向内,上提至左乳,后翻掌,掌心向正然后往下推。(右手掌最高不过鼻)
5.右手沿左腿向左前上方推举(比头高一些),似半圆形;同时,身体向左转,向前倾,左腿屈膝成左弓步,两手尽量成一斜直线,转头向后,眼光从左肩微视右脚跟。
6.双手随小臂旋转,反掌。
7.握拳,身体放松。
8.右手收回至左腰,两拳相对,拳心向上。
9.双拳移至腹前,身体转回原位。
10.右转头回望足:动作与左转头回望足相同,唯方向相反。左右回望合为一次,重复多次。最后收回左腿,双手握拳,置于腹部。
动作要点:
在转头时呼气,确保动作流畅且缓慢;通过脊柱的扭转来带动心区的舒展。回望时脊柱充分扭转,但膝盖勿超脚尖;下按掌需贴地,感受心经拉伸。
功效:调理五脏淤滞,缓解慢性疲劳
动作分解:
1.预备动作:双手握拳,拳心向上,置于中焦。
2.夹臂定神:双拳变掌,掌心向内上,五指伸开,中指相对,双手同时向左右两侧横向拉开,至劳宫穴,在体侧止,稍停。
3.双手同时向中间脐部合拢,五指相互交叉,掌心向上,拇指与拇指、小指尖与小指尖交叉,然后沿胸部中线向上提至人中穴。
4.双手提至人中穴(上唇坑中线上三分之一处)入翻掌,掌心向下,稍停。(手不过鼻)
5.掌心向下,双手沿胸中线直下按至臂直,两臂自然用力紧贴身体,稍停。(两臂伸直,不要耸肩)
6.神光内照:全身放松,眼帘微垂,注视鼻尖,意想两目为日明、为探照灯,两目之光向身体内照射。微微内照。双足不动,头和身体慢慢向左转动,继续内礼(眼光所到之处,心意也就跟着到了;心意所到之处,气也就跟着到了。)
7.头转至左肩时,稍停。头继续向后转,目光随头转动,慢慢地巡视,内视左半身和脊椎,像手电光从头顶直接向下照射。(转的时候要慢,不必勉强。)
8.头慢慢回转,至胸前,内视。
9.头慢慢向右转动,内视,至肩部,稍停。头继续后转,内视右半身和脊椎骨。内视身躯及体内五脏六腑时对有病的部位要多看一会儿。束时,头转回至胸前中线,稍停,然后慢慢睁开两眼,翻掌
10.五气归元:左右后瞧合为一次,反复多次。掌心向上,提至脐部,转掌,使掌心向内,气归下田。
动作要点:在转头时呼气,回正时吸气;确保颈部仅转动,肩膀保持放松。回望时脊柱充分扭转,但膝盖勿超脚尖;下按掌需贴地,感受心经拉伸。
功效:舒展全身经络,增强协调性与核心力
动作分解:
1.预备动作:双手握拳,拳心向上,置于中焦。
2.左脚向左横跨一步。
3.双足不动,向左转身,双拳变掌,掌心相对,两臂平行向左伸直,与肩同高。
4.两臂从左往上转。
5.两臂从上往右转:
6.两臂从右向下转,刚好转一圈。用同样的方法再划两圈。(眼随手动,手过顶头不抬。)
7.当划到第三圈,双手到头顶时,稍停。
8.凤凰三点头:身体向右转,右手放下。
9.弯腰,左手指点右脚尖,左右手成一条直线。用腰力带动左手往下点脚的外侧。(用腰力带动全身)
10.直腰,左手举回头上。
11.再弯腰,以左手指点右脚尖。如此上下连点三次。(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)
12.两手同时上提至右腿右侧,掌心相对,继续向上、向左、向下划圈,弯腰,手指点脚尖,方法同前唯方向相反。握拳归位。左右展翅合为一次,重复多次。
13.结束本部功时,两手向左、向上、向右下旅转一圈至小腹。
14.两掌变拳,拳心向上,相对置于脐部,收回左脚。
动作要点:
在上升过程中吸气,下落时呼气;确保在展开双臂时充分伸展腋下与侧腰肌肉群。 且展臂时肩胛骨后收,指尖发力;点头时尾闾下沉,力贯足底。
功效:疏通下肢经络,消解湿气、食欲积滞。
动作分解
1.预备动作:双手握拳,拳心向上,置于中焦。
2.双拳变掌,掌心向内,五指伸开,中指相对,双手同时向左右两侧横向拉开,稍停。
3.左右手同时向脐部合拢,双手五指相互交叉,拇指与拇指、小指尖与小指尖相按。掌心向上。
4.双手沿胸部中线上提,至人中穴(上唇坑中线上三分之一处),掌心向下,稍停,与五劳七伤向后瞧动作相同。
5.双手沿胸中线直下按至臂直,两臂紧贴身体,稍停。(两臂伸直,不要耸肩)
6.两脚并拢。牙齿自然扣紧,身体放松,两脚跟慢慢抬起。(扣紧牙齿保护五脏)
7.双脚轻轻下蹲,共五次。前两次提起较高,速度较慢,相隔较久;后三次提起较低,速度较快,相隔较短。
节奏是“1一2一3-4-5”。提顿五次为一遍,至少做五遍。
8.两脚分开,与肩同宽,翻掌,掌心向上,上提至脐部。
动作要点:
两臂靠紧,牙叩住,脚尖持地,脚跟往上提。在跺地时呼气,确保脚掌完全落地以获得最大震动效果。这种震动感应由脚跟传递至脊柱,但请注意,膝盖在动作过程中应保持放松,避免锁死。
练功贵在持之以恒,一部好的功法,只要每天坚持去练习,自会强身健体,益寿延年。
动作分解:
1.两手分开,指尖向上,指背相靠,置于脐上。
2.两手上提,指尖至天突穴(胸骨上窝正中),掌心向上,提至与肩齐平处分开。(手不过鼻)
3.两手分开,左右两掌变垂掌(掌心向内),置于两乳外侧,然后慢慢放下。
4.两手继续向下放,沿两肋放至大腿两侧。
5.两手慢慢往下,所有热气退至涌泉穴即脚底时,手指和全身都自然放松,再安静站立片刻,即为收功完毕。
动作要点:
动作要慢;不要用意,不要去主动引气;最后把气送到地底,越深越好。
注意事项:
1、金刚功练习讲究呼吸自然,不用意念,五指并拢,方拳紧握(大拇指与其他四个手指相抵),全身放松。
2、练功要从起势开始,主要手用力(暗力,内力),用自身7,8成力,不要全身用力,!练功不要过快,过快气跟不上,练完后一定要收功(中途停止练习也要收功)。
3、练完功后休息一下就可以吃饭喝水,吃完饭两小时后才能练习;午间和未出时不能练习。
4、练功时不要听音乐、口令。左右对称动作为一遍,每部5~9遍,5遍动作大概13分钟,每天可以多次练习。
5、练功结束后适当活动一下手脚,轻拍肩膀腿部,擦掉身上的汗,不要直接洗澡,喝冷饮,吃冷食,吹风扇空调。
6、练习禁忌:酒后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练习;女性生理期、怀孕期和术后伤口未愈者不宜练习;雷电大风天气应避免户外练习。